一知半解的意思
很貧乏的知識;很膚淺的理解。形容知道得不多;理解得不深。
一知半解的出處
宋?嚴羽《滄浪詩話?詩辨》:“有分限之悟,有透徹之悟,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。”一知半解的用法
聯合式;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用于否定句。一知半解的例子
我也只得一知半解,不懂什么。(清?頤瑣《黃繡球》第八回)一知半解的正音
“解”,讀作“jiě”,不能讀作“xiè”。一知半解的辨形
“知”,不能寫作“智”。一知半解的歇后語
秀才談兵 —— 一知半解一知半解的謎語
矢 (謎底:一知半解)一知半解的故事
宋朝詩人陳師道認為蘇東坡的詩風格初學劉禹錫,后學李白。清朝時期的《詩醇》卻有不同的觀點:“洵乎獨立千古,非一代一人之詩也:而陳師道顧謂其初學劉禹錫,晚學李太白,毋乃一知半解。”形容一個人所知不全,了解不深。※#語或出宋?張栻〈寄周子充尚書〉。參考宋?嚴羽《滄浪詩話?詩辯》
論詩如論禪,漢魏晉與盛唐之詩,則第一義也。大歷以還之詩,則小乘禪也,已落第二義矣。晚唐之詩,則聲聞辟支果也。學漢魏晉與盛唐詩者,臨濟下也;學大歷以還之詩者,曹洞下也。大抵禪道惟在妙悟,詩道亦在妙悟。且孟襄陽學力,下韓退之遠甚,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,一味妙悟而已。惟悟,乃為當行,乃為本色。然悟有淺深,有分限,有透徹之悟,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。漢魏尚矣,不假悟也。謝靈運至盛唐諸公,透徹之悟也。他雖有悟者,皆非第一義也。我評之非僭也,辯之非妄也。天下有可廢之人,無可廢之言,詩道如是也。若以為不然,則是見詩之不廣,參詩之不熟耳。
一知半解的拼音
yī zhī bàn jiě一知半解的注音
ㄧ ㄓ ㄅㄢˋ ㄐㄧㄝˇ一知半解的近義詞
不求甚解 ? 浮光掠影 ? 囫圇吞棗 ? 一孔之見一知半解的反義詞
融會貫通 ? 真才實學 ? 真知灼見 ? 博古通今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的內容來源于網絡搜集,由詞典網小編整理,僅供個人備考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